全神贯注这个标题,我最早是在学生时代的一篇课文的标题接触到。对于学生时代所学的内容,如今已经基本都还给了老师,却没想到时隔这么久居然有机会重新想起来一丝片段。
《全神贯注》是早上听书时候,突然才想起来的,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,目前还能隐约记得的仅有片段,就是讲述一个雕塑家集中注意力去雕琢一个石膏像的片段。
毕业参加工作之后,我做了编程工作,成为需要依赖安静环境才能出满意成果的角色。然后我发现,很多工种其实并不需要专注就能完成,从而导致了相关从业人员最终都被这个工种,消磨成了普通的打工人
又是一个特别难熬的夜晚,凌晨1点多起来给喂奶,居然之喝了30ml,然后就不喝了,过了1小时再喂也不足10毫升,直到早上5点多,怀疑到是不是这份奶袋里存储的奶有问题,换了一袋居然喝了50ml,分析了几个原因:
1,孩子味觉发育,不再喜欢和母乳添加剂
2,这份不爱喝的奶,可能存在质量变化,味道不同
3,依然是消化能力不足,肠胀气类的因素
感觉第一个因素的可能性更大,白天回医院复查眼科手术,照样可以正常量喝奶。
作为一名开发者,虽然没做出什么广泛流行的软件作品。但是对于软件产品的认识还事有的。
计算机软件,是按照设计者的思维逻辑所运行的,而软件就是人的思想,所以软件代表了人的素养。在上一个十年里,流氓软件横行,质量低下,唯利是图。在最近的十年里,软件开始有质量,于是有了订阅制,有了会员制。
结合最近的关注:物业的免责式管控、中立国的俄乌战争压力
凡是有人的地方,就有着强与弱的较量。可到底谁是强者?在我所受到过的教育里,这个问题似乎从小就没有明确答案。
更多>>
今年,以及去年和前年,发现春季到来的时机都是意外看到了小区里的绿化植物抽芽开花。黄色的迎春花,白粉的樱花,嫩绿的树叶
如今的时间已经这么不经用了,似乎还没有处理完什么事情,一个年度就已经过去了。最近几个月连续因为孩子的出生忙活着,在没睡过完整觉,再没有过偷懒时光
最近能让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也非常单调了:“待到熟悉”的医院,“熟练使用”的婴儿用品,“非人性化”的物业管理障碍,“删繁就简”的工作任务。似乎已经没有其他被注意的东西了。
更多>>
一直觉得,生活中的打架闹矛盾都是小事,上不了台面。但是最近从各处飘来的关于俄乌战争的新闻的描述分析,才让我我意识到:这个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,也跟闹着玩似的!
释放出的新闻,并非新闻稿件要求的那样“以事实为基础”。
看戏也需要选边站,这事居然也是国家层面不得已的做法。
随着年纪增大,越来越觉得管理的学问深不可测。
最近就青岛市城阳区的疫情处置案例。“原则上只进不出”,是防疫需要,然而我所在小区的绿城物业,却执行成了”必须“。各个楼的管家发出的消息中,甚至不包含110、120等车辆作为特殊情况,仅仅放行了"水电特种工作"。我家给早产儿请来的月嫂,同样也被拦住不让外出!
层层加码已经是国家下达的要求,到了最后一步,居然被物业公司加码拦住。联系街道确认过,街道的意思是说明情况可以登记后出入,但是执勤的保安,似乎是个机器人,完全不向上级反馈,傻瓜式执行“只进不出”。
公司不让听歌,我从两个层面理解:
1,确实不让听音乐。如果没有特殊的岗位行业要求,那这公司可能真的是反人类,建议早日脱离苦海离职为佳
2,公司带宽不够用。音视频客户端软件往往都自带p2p加速,额外占用的连接数、峰值带宽等资源,确实会给日常工作体验带来影响。这情况就不差那点流量或者磁盘的存储空间,员工自己用手机流量听歌或者提前下载本地即可。
最近本市传染的奥密克戎。两个爆发点都比较难以发现源头,黄岛公交司机终于推断出“接触外来物品”。
被感染的人普遍都是无症状,轻微症状,多数人都是打过疫苗,可见疫苗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。疫苗的好处是致命性大幅度降低,坏处是容易传播更难发现。两个爆发源头都属于携带病毒但不发作的“与新冠共存”状态,成为现在最大的防疫难点。能做的就是如今的高频次的全员核酸检测筛查。
今天突然通知居家办公,全员抗疫的新阶段,期待早点结束
抖音快手,前些年的泛滥式增长确实很厉害,但我始终不能接受。从小不爱看电视浪费时间的我,自然也就抵触短视频方式的娱乐行为。
前些阵子看了下李永乐老师的科普视频,觉得非常不错,最近由于碎片化时间增多,才逐步调整自己,能在短视频上花费一些时间了,非常怀念上学时候物理课数学课生物课上的那些好玩的知识,只是现实生活中远远脱离了这部分内容。
最近听书了解到一个案例,让我重新思考了标题这个问题:数据显示,某地区电线杆数量较多,与死亡人数呈现出相关关系,但是科学不能给出结论说当地死亡人数与电线杆数量有关!
科学的态度,是非常的严谨的,脱离了学校氛围之后,长时间没有做理工科目类的推导算法,似乎已经忘记了科学性结论的评判标准。
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总是觉得只要有一定的关系即可按照发现的规律执行,不再深入思考
出生第37天,终于看到了儿子,小小的身体居然可以这么顽强!
当时突然早产(28周),我只在出生当天看到过被护士从产房抱着跑向监护室的一幕见过,那时只希望一切能够顺利。终于等来了转出监护室,让家属住院陪护的日子
明天,上午可以从NICU转出,入驻到儿科病房了,改由家长陪护。一个孩子最多允许2个家长陪护,为了照顾到位,第二陪护人员请了院方合作的护理人员照顾,过几天在把我替换进去。
一个老朋友,好长时间没碰面了。由于办事中途不顺,恰好位置不远,就趁着午饭时间去碰了个面,朋友家的孩子如今已经长成1米9的大高个,读了大学专科。于是朋友问我建议,专升本学什么专业好?什么专业有用?
这个问题问的比较突然,不过我竟然也迅速的给出了答案:孩子都19岁大学生了,可以自己决定了!
我举了个最近听来的例子:70后和更早的一代人看电影完全看不了国外的;80和90后可以看带字幕的英文电影;90和00后后可以看弹幕。充分说明了时代的变化,也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,老一辈的思想,已经不适合盲目的给新生代出建议了
今天中午发生了一件小事:老人上午赶集买的馒头,蒸熟后发现馒头低下有黑色霉点!很显然,买的馒头有质量问题。
赶集买到质量问题的东西,这事搁在平常似乎太正常了!毕竟农村集市嘛,随时可以翻脸不认账,今天中午正是刚刚经历过。
经历这件事之后,有几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。
更多>>
最近反复听了樊登解读的《爱因斯坦传》这本书,讲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。
爱因斯坦出生于1979年,算起来也就比我们大一百多岁,糟糕的生活状态,失意的家庭,似乎看不到跟普通人的差别之处。但就是这个人,奠定了物理学里量子力学的基础:相对论。
关键词:“颠覆认知”、“没有重力”。
新认知:牛顿力学在经典环境下起作用,量子力学在宇宙空间下起作用。
更多>>
《硅谷钢铁侠》讲的是马斯克,创造了特斯拉电动汽车,SpaceX可回收火箭的那位。
值得称赞的是,经历过x.com支付等等之后,回归到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事情,现在玩的电动汽车,火箭,完全是他小时候就已经萌生了的想法
更多>>
回想起之前的一次堵车抢路事件,再结合刚刚从《巴黎:现代城市的发展》一书的“点亮蜡烛”情节。现在拥堵的交通状况,似乎只要大家都遵循科目一中要求的“车道汇聚时候应当依次交替驶入”一条,那么堵车情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。原因相当简单:当每个司机都不用考虑能否抢得过、能否不出事故、不担心时不时不抢路就过不去路口、不抢路就不会被后车催促,那么很显然,事故会少很多,抢路减慢浪费的时间也会少很多,反而有效的提高了通行效率
更多>>
作为程序开发技术人员的角色,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,越来越觉得技术能力强并不是重点,业务发展才是核心。所有的技术都是要以业务为前提,才能让自身技术发挥出价值。
技术人员往往以成为技术大牛为目标,这个结论似乎与技术人员自身热衷的目标似乎背道而驰,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偏离,使得开发人员的工作“感到累”,很明显,这不是体力累,而是心累。
更多>>
看书,我是看不下去的,基本上很快就被催眠,注意力很快就被固定的姿势驱离书本,即使正在看我很感兴趣的《三体》时候也是如此。
后来我找到一个办法,就是开车时候听书,听《樊登读书》(这是个APP,免费用户只能试听几本书或者几分钟的其他书,付费解锁全部书籍)。
相比于自己一年看不完一本书,直接吸收央视主持人出身的樊登老师消化吸收后的总结分享,吸收效率更高。
更多>>
定居:为了家人不会轻易离开城市超过一周。
收入:必要时候得选择网约车等方式增加收入。